震惊!UC震惊部都成了流行语!
2023-11-17 11 0
震惊!“UC休克系”成了流行语!
网络流行文化的变化常常让人措手不及。前段时间,突然流行了一个叫“UCShockDepartment”的词。虽然出自UC浏览器首页,但实际上指的是所有新闻客户端、门户网站、自媒体上的“震撼”标题,比如“震撼!”光天化日之下,一个女人竟然做出这样的事!““震惊!男人看了会沉默,女人看了会哭!》。
但“UC震撼部门”和“点击诱饵”一样吗?“标题党”在今天并不新鲜,也不是中国独有的。近年来受到一致批评。然而,“UC震撼系”已经超越了称号本身,成为了年轻人中流行的网络流行语。它是用来开玩笑和抱怨的。演得这么烂的《UC震撼系》是如何震撼年轻人的?
新京报记者罗东撰稿
从“点击诱饵派对”到互联网流行语
今年春天,一股“UC震撼系”风潮正刮起
今年春天,掀起了一股不寻常的玩笑风潮:微博、微信等社交网络上,频繁出现一个叫“UC休克系”的词。虽然“UCShockMinistry”在媒体评论和商业竞争中饱受质疑,但它已经超越了标题本身,纯粹演变成了一个网络流行语。
事情的始末是,UC浏览器经常以“震撼!”的方式推送各种内容。在其主页上。年轻用户回忆起小时候听过的“相关部门”,开玩笑说UC内部可能真的有一个“震撼部门”,其工作内容就是制造“震撼!”标题。
周星驰的剧照通常被用来搭配微博上的评论,例如“震惊!”
除了浏览器,同样“震惊!”在UC订阅账号上屡见不鲜,在类似的新闻客户端、门户网站、自媒体上更是常见,比如《震惊!》光天化日之下,一个女人竟然做出这样的事!““震惊!男人看了会沉默,女人看了会哭!》。当读者打开它时,内容就完全不同了。
你可能会笑,这不就是“父母一代”朋友圈热议的内容吗?
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,那你就没有跟上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。“震惊!”变得更高级,例如“Shock!”知名lol玩家和dota玩家互斥对方不是男人,现场数万人围观!”,年轻人熟悉的就是经常代言游戏广告的周杰伦,和经常打Dota的林俊杰,于是两人合唱了《WhataMan》,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,阅读量也相当可观。
还有“脸红”和“中国”系,但没有“震撼系”那么暴力,“UC震撼系”引领潮流。在很多语境中,它不仅仅指UC浏览器或订阅号,而是指“震惊!”在所有新闻客户端、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上拥有标题。
由于标题夸大、耸人听闻,与正文内容不相符,缺少重要、关键的内容信息,所以用一些引人注目、引人注目或大篇幅的词语拼凑起来,以诱导读者点击。现在的“UCShock系”难道只是被诟病的“标题党”吗?
陈旧的“点击诱饵”
“点击诱饵”现在并不新鲜,也不是中国独有的。
如果单看标题和正文不相关的结构,“UC冲击系”和“标题党”遵循的是同样的逻辑。但如果拉长时间、扩大地域,“标题党”现在并不存在,也不仅仅存在于中国。
民国时期就存在,比如网络上广为流传的“何省长昨天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”。20世纪30年代,何应钦担任湖南省代省长时,曾在清明节扫墓。报纸的官方指示是用“何省长昨天到岳麓山给母亲扫墓”作为标题。一份报纸将其改为“何省长昨天到岳麓山给母亲扫墓”。标题的意思和原标题一模一样,不过“操”也是国骂。不同的是,这些标题因讽刺官僚主义、腐败和权力而流行。
甚至在民国之前,在大洋彼岸的美国,“黄色新闻”和“标题党”就已经出现在新闻舞台上。称其为“黄色”与色情无关,而是源于《纽约世界》和《纽约新闻》对时下政治讽刺漫画《黄孩子》的竞争。两种报纸之间的竞争,促使美国报纸揭露当前的弊端,但他们在报纸的封面和封底上经常使用耸人听闻的文字或图片,而正文的内容并不“耸人听闻”,甚至与事实相去甚远。标题。
即使到了互联网时代,“clickbait”在美国依然存在,称为“clickbait”。例如,新闻门户网站上的“HeBringHisGirlfriendToTheHospitalToDeliverQuintupletsButGetsAHugeSurpriseInstead”,无论实际单词还是功能,都是大写的,大体意思是“他送女友去医院做产前检查,结果令人震惊!”结果女友不但没有怀孕,反而发胖了。类似的标题包括“当她在沙发垫下看并看到这个时……我震惊了!”翻译为“她掀起沙发见证,我一看到就震惊了……”被《纽约客》批评的buzzfeed网站是“点击诱饵”高手。
Buzzfeed网站回应了“点击诱饵”的指控。
无论是使用多义词还是隐藏关键重要信息,“点击诱饵”在传统和互联网时代都不是新鲜事。然而,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,会对自己是否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个人思考。那些不好的、没有达到预期的就是“点击诱饵”。即便热门微信自媒体“咪萌”以“我交友买了房”为标题,符合“标题党”的所有要素,但只要她的读者看完后还是觉得有所收获,这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头条新闻。“标题党”。
抱怨和自嘲
“震惊!”到处都是
除了具体的标题之外,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。从家里出门,从楼上走到楼下,经过走廊、门、电梯、中庭,来到社区食堂。走了不到千米,地板可能就湿了。在电梯里,我遇到了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或一位老太太。当我到达中庭时,我看到了落叶的树木和清洁人员。画面可能有点残酷,但这是一个非常日常的场景。“UCShockDepartment”可以想出“Shock!”之类的标题。每一秒。男子关上门,当着女孩的面这样做,她当场就脸红了……”小女孩(改“女孩”)虽然只是帮忙按下了电梯按钮,但还是很尴尬。
其他还可以使用的元素,包括“湿地板”和“清洁大师”,都可以演变为充满“性”想象的“湿”和“老人”。从这一点来看,《UC震撼系》的标题生成与前几年的“标题党”有所不同:它并不是仅仅从文本中提取出易于阅读的单个单词,而是将某个词中的所有字符提取出来。场景。人物、动作、花草等元素,都被打碎,挑选了几个,然后与“原来是这样的”、“事实是……”等文字重新排列组合。“做这样的事”等等,这让人们想起了性别、女性、性和道德或暴力。
这种差异确实存在,但并不显着。区分两者非常容易。“UCShockDepartment”都有“'Shock!'”。将归纳词分开放置,放在句首,以“!”结尾。是其最直观的特点,而该模式的标题已经占据了一些严肃的新闻客户端或媒体公众号,比如“信息量太大了!”“承担责任!”“捂住脸!”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也就明白了为什么UC负责人要含蓄地说“‘震撼’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,而且不仅仅局限于UC平台……‘震撼’也正在成为一种亚文化。”今年3月22日,他们推出了《UC名品》专栏,试图用严肃的阅读来改变被外界质疑的形象。不过,宣传PPT中提到,严肃的内容也必须“刺激”读者。最近几天,“震惊!”至今仍可见于UC浏览器和订阅号中,在其他新闻客户端、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中也随处可见。他们表示会严厉打击此类标题,但年轻读者开玩笑说:“震惊!加州大学不再允许震惊了!我该怎么办?”
在微博上,“UC震撼系”已经演变成一个网络流行词,用来娱乐直到被打破,而不仅仅是指标题本身。“加州大学休克部门需要你!”“震惊!震惊!震惊!最新的消息比上一条更精彩,我感觉自己就像生活在UC休克部一样!”这是一种有趣的抱怨和自嘲方式。
阅读水平低
性和暴力是《震惊!》的标签。
年轻人很清楚《加州大学休克部》的标题和内容的新颖性、性和暴力,也很清楚自己在阅读层次中处于较低的水平。从浏览器、订阅号、自媒体到门户网站,这些平台上的震撼标题所获得的巨大流量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他们,而“UC震撼系”的标题和内容总是被放在显眼的位置。在主页上的位置。有两个事实支持这一判断。
一是“UCShock部”的沟通方式。年轻人之所以知道“父母一代”的“骗点击”微信朋友圈,是因为他们查看朋友圈,知道有这样的内容存在。但“UCShockDepartment”则不同。它首先不是在社交网络上,而是在浏览器、客户端和门户网站上。即使此类平台也在走向社交化,但还没有真正实现与朋友的社交和分享。这意味着《UCShockMinistry》至少在早期就有年轻读者,正是他们传播了那里的情况。在微博和知乎上,年轻用户有2015年“UC震撼系”网页的截图。
二是年轻用户占据互联网空间。《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(2016年6月)和《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(2017年1月)统计数据显示,网民年龄分布中10-39岁的比例高达占比74.7%,且日益年轻化、多元化,80后、90后甚至00后在网络话语空间中占据主要地位。
既然他们都知道“UCShockDepartment”这个标签,为什么还要把它从一个标题变成一个网络流行语呢?在中国网络文化十几年的发展中,很多人确实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。负面词汇已成为网络流行语。典型的例子就是“草泥马”,以开玩笑的方式表达不满。
故事从《洪荒时代的力量》开始
“加州大学休克系”让年轻人震惊
“不就是‘UC休克部’吗?大家都笑笑,何必解释呢?”是的,为什么要费心用流行语呢?故事还要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说起。
中国女子游泳队的傅园慧凭借一句“我已经尽力了”走红网络,走红。很多人都感到惊喜。经过数十年的体育“全民制”,他们终于开始享受体育比赛本身。“尽力而为”、“开心就好”、“是否获得奖牌并不重要”。然而,20世纪90年代、1995年代和200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对长辈的这种反思并不感兴趣。
他们是否不认同体育比赛本身的乐趣?确实有这样的声音。例如,税收仍然用于支持运动员的所有费用。不能简单地说个人只能享受竞争,但显然不是他们。
傅园慧的《洪荒之力》。
傅园慧的《洪荒之力》、《我清丽脱俗的美少女不同于风骚的贱人》引起了同龄年轻人的共鸣。他们对个性和自由的热爱甚至高于任何其他群体。流行的说法是,他们长大后,没有经历过给人民带来苦难的经历。除了课本之外,他们对历史经历没有任何记忆。长期以来,这些历史遗产一直摆在亲历者的面前。什么更清楚?制度不好,更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?是这样吗?是的,但不是全部。
“说到底,不就是制度和环境吗?”“大一的时候,我很崇拜一位挑剔的老师,但到了大四,他却只让我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的学术能力!”“这都是陈词滥调,足以让新生们高兴起来。”您可能听过类似的说法。当然,也许他们的表情更加微妙。新生也喜欢总是挑剔和热情的老师,但当他们到了高年级时,他们却怀疑自己的水平。本科生觉得思考制度和环境问题很深刻,但工作或毕业后,我只是觉得“低”。
他们厌倦了这种思维方式,不喜欢“认真思考”或“认真读书”。在他们看来,脱掉概念和表述的外衣,就是把问题归咎于系统和环境,不用看就能明白结论。他们不屑一顾,更喜欢更直接的内容,无论是有趣的、抱怨的还是快乐的,即使这意味着“用‘加州大学休克部门’伤害我!”这只是一种自嘲。
互联网有其自身的自由性和生命力,任何流行语的出现都是可能的,也是不可预测的。有些是为了纯粹的娱乐,有些是为了缓解疲劳和压力,还有一些是为了表达不满或抱怨。看看流行语的背后,每个词都有一个理由。
然而,面对“UC休克系”等一些原本饱受诟病的称号,年轻人深知其所贴的标签,却依然轻易地将其变成网络流行语。当这种标题风格越来越多的出现时,严肃新闻客户端就以其为主体吸引了用户流量。即使有难以捉摸的原因,人们也很容易感觉到过去四十年的思维方式在他们身上已经褪色。
四十年来,面对亲眼所见的“前三十年”的历史遗留,老一辈人更愿意从制度和环境中寻找一切的原因。但他们更愿意直接选择充满个性的生活方式,什么事都可以开玩笑,哪怕“一天震惊30次”。这也与十年前以批评闻名的80后有所不同。
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。作者:新京报记者罗东;编辑:阿东.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本站文章均由用户上传或转载而来,该文章内容本站无法检测是否存在侵权,如果本文存在侵权,请联系邮箱:2287318951@qq.com告知,本站在7天内对其进行处理。